在從南鄭區穿境而過的“紅軍路”兩側,綠色的煙葉梯田或連片鋪陳、或星點散布。
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從陜西漢中出發、一路通往川北蘇區的線路,正是革命戰爭年代著名的“紅色交通線”。
如今,硝煙早已散去,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紅軍路”串起了川陜革命老區的滄桑巨變:從溝壑縱橫到平坦通途,從土坯舊房到亮麗洋樓,從貧瘠土地到烤煙、茶葉遍地花開……革命老區的美好生活畫卷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徐徐展開。
“這要是幾年前,哪有這么舒服喲,能把你抖得腦殼撞壞?!弊谄椒€行駛于大巴山深處“紅軍路”的車上,土生土長的碑壩人王平對過去的路況記憶猶新。
在當地長大的他,早年跟著師傅跑運輸。那時,這條從漢中市通往四川省巴中市、達州市的捷徑,路況差、等級低,經常爆輪胎不說,雨雪天還常常整得車輛頻繁拋錨。
2004年,在山區群眾的熱切期盼中,這條老路開始了歷時多次、多段的改造建設,并在2008年被正式命名為“紅軍路”。而今,莽莽米倉山山間,昔日的一道道艱險已化作平闊通途,當地產的茶葉、臘肉、土蜂蜜得以順利送出大山;全長36公里,如巨龍般在崇山峻嶺間騰起的漢通路,也使當年4個多小時的車程縮短到了不足兩小時。
走進“紅軍路”沿線的回軍壩村,連片的煙葉映入眼簾?!艾F在的生活相當安逸?!贝迕袂卮嬖V記者,他從未想過,水泥路能通到自己家門口,還能開上小轎車、在城里買房,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最高海拔近2000米的小南海鎮回軍壩村,年冰雪覆蓋時間長達4個月。當年,紅軍從這里經過到達碑壩西河地區。昔日的村民,90%以上住的是土坯、茅草房。1996年,區里推廣烤煙種植,小南海鎮成為適生地之一,回軍壩村更是因獨特的地理環境被劃為核心區域。
老秦和其他8家農戶摸著石頭過河,試著零星種植了幾畝,每畝收入了1000多元??吹降谝慌俺泽π贰钡拇迕袷斋@頗豐,村民們的心也熱起來,可先期投入和種植風險又讓大家望而卻步。為轉變村民觀念,鎮村干部多次召集大伙兒講道理、算經濟賬,大伙兒的思想才慢慢解放。
如今,全村4375畝土地種植烤煙4240畝,今年的年產值有望突破1200萬元。村民搬進了新樓房,還有農戶到城里買了房,農忙時回村勞動,農閑時在城里享受生活。
回軍壩村的變化只是該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鄭區厚植綠色種養產業,逐步形成了生態茶園、優質烤煙、特色食用菌、畜牧養殖、稻田綜合種養、名優水果和地方中藥材7大優勢產業帶。截至“十三五”末,全區茶園總面積達23萬余畝,發展食用菌1060萬袋,果園2.53萬畝,種植烤煙26877畝,中藥材14萬畝,實現肉類總產3.4萬噸,水產品產量8750噸。
在碑壩鎮韭菜巖村村民侯治軍的家里,100平方米的樓房內,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拔覀兎蚱迋z一間,兩個女兒各一間,出門就是大公路,方便得很?!焙钪诬娬f,放在幾年前,祖輩都住在半山腰,那可是“一眼望到屋,走路走到哭”。
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搬遷出來的老侯,在村干部幫助下養起了羊。沒資金,村干部幫他申請貼息貸款;缺技術,有技術人員和大戶上門指導。很快,老侯辦起了“吉羊”家庭農場,當年年底的養殖規模便發展到100多只羊、50只雞、兩頭牛,凈掙3萬多元。第二年,老侯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還清了修房欠款,實現脫貧致富。
和老侯一樣,在老區的紅色土地上,越來越多鄉親過上了“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