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由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漢中市人民政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漢中天坑群第七次國際聯合科考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燁,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黨委書記洪增林分別致辭。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成升魁、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王秉琦、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張雄、漢中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屈占權、陜西理工大學副校長程琳杰等出席。陜西省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黃建軍主持。



啟動儀式上,分別為衛星遙感監測調查組、天坑洞穴探測組、地下水系統調查及礦泉水開發利用組等10個專題科考組進行了授旗。
據悉,近年來,漢中市在國家地質調查局、陜西省地質調查院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成了漢中天坑群遺跡地質資源調查,先后組織國際國內科研院所開展了六次國際聯合科考活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科研成果。
同時,成立了天坑群地質遺跡保護利用工作機構、出臺了管理保護辦法,啟動了創建漢中天坑群省級地質公園工作,并將其列入全市重大前期項目,為推動天坑群保護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次聯合科考活動7月6日正式啟動,分為集中科考和專項科考兩種形式,集中科考7月12日結束,專項科考由各專題組在2022年12月底前完成,將推動漢中天坑群調查研究、規劃建設邁上新臺階。




7月7日
科考專家組一行來到鎮巴縣
下面
大家就跟隨專家院士的腳步
一起走近神秘又美麗的天坑吧~



關于漢中天坑
你了解多少呢?
快來科普一下吧~
漢中
天坑群
被譽為“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漢中天坑群滋生于秦嶺深處的漢中沃土,古人云:“漢中沃野如關中,四五百里煙蒙蒙?!睗h中地處版圖核心,坐擁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叭氐刭|”將帶您了解漢中天坑的地理背景,揭秘其地形地貌、河流土壤的獨特之處。
1
地處核心,四通八達

漢中市地理位置示意圖
漢中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東經105°30′30′′~108°24′37′′,北緯 32°15′15′′~33°56′37′′。西與甘肅省隴南地區接壤,南與四川省廣元市和達縣地區為鄰,東、北方向分別與本省的安康地區和西安、寶雞二市毗連??偯娣e27246k㎡,總人口約384萬。轄漢臺區、南鄭區及城固、洋縣、西鄉、勉縣、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2區9縣。
2
地形峭拔,溝狹谷深

漢中天坑在漢江南岸的大巴山西段米倉山區,地勢險峻,奇峰幽秀, 素以“險峻”聞名??傮w山勢北陡南緩,從寧強——勉縣——南鄭——城固一線,山勢走向東西向,之中西段走向為東西向,至西鄉——鎮巴一線轉向東南。一般山體海拔在 1500~2000m,最高峰在鎮巴縣的箭桿山,海拔2534m,較高的山峰還有南鄭區的鐵船山(2468m)、紅山(2367m)和光頭山(2389m)。
地貌:巖溶地貌 ,形態迥異
漢中天坑位于我國第二級地貌階梯的西南亞高、中山大區—秦嶺大巴山亞高山區, 屬于一種由頂面平緩的中、大起伏亞高山中山和深切其間、零星分布的寬谷盆地(壩子)構成的臺原——深谷地貌組合。天坑巖溶地貌集中發育在米倉山北側的寧強鐵鎖關——牟家壩——峽口——下高川一線以南的主分水嶺地帶。在牧馬河流域、玉帶河流域以及冷水河流域均可看到典型的巖溶地貌,其常見的地表形態有石芽、溶溝、洼地、天坑、漏斗、干谷、盲谷、落水洞等,地下形態則是大小不一的溶洞和地下河等,其中以溶洞、泉和溶溝分布較為廣泛。
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季
漢中天坑位于中國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與暖溫帶半濕潤氣候的過渡帶。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橫亙于地區之北,大巴山主峰屏障于研究區之南,對氣流的運行有抬升阻滯作用,使寒潮屬性不易侵入,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春秋略短而冬夏稍長?!坝隉嵬尽苯o漢中動植物區系提供了優越的滋養因素,有利于亞熱帶生態系統的孕育和發展。
01
氣溫:地形制約,分布不均
漢中天坑所處地區氣溫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地形制約。盆地區是溫度較高的地方,米倉山區溫度則較低。漢中盆地區年平均氣溫均在14℃以上,其中西部低于東部,盆地向南山地氣溫則逐漸降低。在冷高壓控制下的漢中地區的冬季,是一年最冷的季節,平均氣溫均在2.0℃以上,其中氣溫最高的地方是米倉山地東部的鎮巴,達到了2.6℃;春季全區氣溫回升,4月盆地東部達15℃以上,其中西鄉最高,為15.4℃;夏季氣溫最高,7月盆地氣溫均在25℃以上,其中偏東部高于中、西部;入秋全區氣溫下降,10月與7月相比,總體要低10℃之多。
02
降水:春暖少雨,秋涼多雨
漢中天坑地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夏季雨量充沛,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春、秋兩季為過渡季節,春暖少雨而秋涼多雨。全區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呈南多北少之勢,又因受地形影響,顯示出南北山地多、中部盆地少的特點。天坑地區是陜西省降水最豐富的地方,年降雨量超過900mm,其中鎮巴多達1258.3mm,南鄭區小壩更是測到1788.2mm的年降水記錄。盆地區年降雨量少,只有800~900mm。
03
風:風向四季有變,河谷風速較大
冬季以東北風與北東東風較多,春季東南季風北侵,夏季多東南或西南風,如果夏季風強弱、進退規律反常,常常引起水旱失調;而夏季風力不強,則偶有暫時性局部狂風與雷陣雨同時發生。秋季盛行偏北風。本地區大風多出現在嘉陵江河谷和寧強。
3
長江支流,徑流充沛
漢中天坑地區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分屬長江一級支流漢江與嘉陵江兩大水系。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也是本區最大的河流。漢江流向明顯受構造與地貌控制,基本上受控于秦嶺和大巴山兩大褶皺山系,盆地南北斷裂發育,干流呈自西向東流向。兩岸支流受控于次一級的構造,北岸支流沿秦嶺北西向一組斷裂,橫切山嶺谷地,并相互交織,形成秦嶺南坡的格子狀水系;南岸支流沿大巴山北東向一組斷裂發育。嘉陵江在秦嶺南坡一段呈北西流向,在大巴山一段則呈東北流向。

漢江及嘉陵江流域,是陜西省內地表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平均年徑流遠高于全省平均值(327.6mm)。河流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地下水居次要地位,均降雨水補給類型。米倉山大部地區江河徑流總量的80%由降水直接補給;漢中盆地及冷水、濂水流域的河川徑流總量約有70%由降水補給。米倉山山前洪積扇區和河流下游低階地區,則是河水補給地下水。
4
土壤類型:黃褐土、黃棕壤
漢中天坑地區處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半濕潤氣候的過渡帶,土壤區劃屬北亞熱 帶混生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林黃棕壤地帶,主要由黃褐土、黃棕壤組成。
黃褐土
黃褐土是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與河流階地上,局部可以達到1200m。黃褐土為本區主要耕作土壤。黃褐土分布區年均溫11~15℃,年均降水量在800~1100mm,地帶性植被為含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林。由于人為活動的影響,原始林已不存在。該區地勢平緩,相對高差不足100m,母質以沖積物和坡積物為主。
黃棕壤
黃棕壤屬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地帶性土壤,處于黃壤、黃褐土向棕壤的過渡區中。主要分布于巴山山地北坡900~2000m之間。黃棕壤分布區年均溫度8~11℃,年均降水量在1000~1300mm。植被為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受人工破壞,純喬木林幾乎不存在。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漢中天坑群巨大的資源開發價值將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這份大自然饋贈的珍貴“禮物”,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守護。
小游溫馨提示:疫情期間,請注意人身安全,做好防護,佩戴口罩,不扎堆,少聚集,落實防疫措施,安全健康文明出行!
溫馨提示
1.疫情防控期間,非必要,不遠行;不扎堆,少聚集;需警惕,不恐慌;
2.游覽觀光或參與活動時,注意個人防護,規范佩戴口罩,配合做好體溫測量、健康碼查驗等相關疫情防控工作;
3.游客較多時,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間隔需大于1米以上,文明出行,健康、綠色旅游;
4.出游前,提前查詢天氣和了解道路交通狀況,關注景區開閉園情況,合理規劃出游行程;
5.不在河道、山腳等危險區域長時間逗留;
6.游覽觀光時看清警示標識,注意自身安全。
來源:漢中旅游綜合整理